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我城幾乎違忘的篆刻藝術 - 二經堂



還是最近才想起,我小學時已有一個印章,人手篆刻的那種。

那時,正習國畫。老師見我畫得還見得人,就著我去參加畫展。但想上大場面,都要有個印章。母親接我下課,老師就拉著她,介紹她到相熟可靠的店做印章。我忘了具體金額,但母親邊聽邊咬唇的模樣,總在我心裏。

從此,我就有個印象,印章,是很貴的玩意。母親最後還是咬下牙根買了下來,從此我家多了個印章,我的;而老母還不曾有過。只可惜她的女兒終究不是能坐定定畫畫的料,尤其是那些細緻的工筆畫。

近年她退休,有空,倒是她學起水墨畫來。某夜和朋友在上環走著,路過圖章街(文華里),忽發奇想,不如為老母造個章;拉著朋友拆返;九點多,只有二經堂仍著開檔 - 其他要不早已關門,要不正在收檔。

戰競趨前,詢問師傅價格;據我印象,我以為要天價,但好在不然,最基本的款式,最平二百元連石連刻字;我挑了個稍大的,四百;周師傅拿出字款模版 - 都是英文名和日文名,以為自己中伏。但周師傅不慌不忙,解釋不同的篆刻,也為水墨畫應用的款式提出建議。

問他,為何沒有中文名字?答,來光顧的,主要還是遊客,特別是日本人;但香港人,很少;偶爾,會有些台灣人,尊程來找他刻鳥蟲文。

一代的刻苦自學故事
鳥蟲文 - 其實周師傅說時,我完全不知道他在說甚麼;他拿出了一本簡單的線裝書 - 拿職場語言說,就是他的portfolio - 展示他一直以來的鳥蟲文作品;那些字,一個個如畫一般,好美;回家翻看,那該是戰國時代的字體。他邊讓我看,邊說,那些都是他自己去大陸拜師,再鑽研出來的。

周師傅的印章之路一點不好走;他說,以前在附近做印刷,工作需要也要學刻圖章;但週圍的師傅,個個抱著有徒弟冇師傅的心態,無人願意相授。年輕的周師傅冇計,唯有每事問,有得看人家如何做就做,也努力去試。

刻印章一點不易。刻工,在不同石頭上的力度,刀的角度,都有學問,而上往往就是下那麼一刀而已;還有字 - 不同的字體,要有書法底,也要具審美能力 - 小小的印章,也要達至平衡。這些都不易的一切,周師傅也慢慢努學會。

周師傅的島蟲文作品


然後,他更北上拜師學了鳥蟲文- 鳥蟲文很難 - 難有字典可循,也難刻。但周師傅學了師,加上自己努力鑽研,終習得。那時還引來不少行家爭相想仿效 - 但始終是真功夫,要模仿不易。

翻看本子,都是日本名為主 - 周師傅說,香港人不懂欣賞,說來也慚愧,我本來對印刻也是甚麼都不懂。大概是香港人不用印章也可生活,也因為香港人太實際 - 印章本是風雅玩物,實際的香港人大概也不想花大錢於此。

聊著聊著,周師傅還得意地展示他門生的作品,都有版有眼,他還教我甚麼是古樸邊,云云。他的字典中,沒有「有徒弟冇師傅」的想法,反而喜歡傾囊相授:「我以前的路走得不易,希望他們走得容易些。」

*****
印章交在周師傅手上也真放心了。一星期後取,雖是最便宜的款,但也是花心機之作,篆刻果然好看;送給老母,她高興得不得了。


此時方發覺,居然她已悄悄地買了一對,還如珍寶地收得好好,連我也不察;這天,她高興地拿出來,與我買的相比較。

印章這玩意,也是她一直所想要的物事 - 就在為我做那一個的那時開始。

二經堂
上環文華里11號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美味咖哩窮風流 – 華漢茶餐廳


光顧的時候,已是個多月前 - 還是那一次去看盂蘭搶孤,問起觀塘地膽原人,他連隨推介:「去華漢吖!華漢咖哩好味!」

奈何那時絲毫不感到餓意,只是累;華漢在恆安街,不在市中心,(現在)仍屬保留不少老風光的小街,不少車房,華漢就在那兒。開會進入,似走進另一時空;在這個一切都講求公整光鮮的世代,有一家店,牆上的餐牌,都是手寫的,而且寫得很有個人風格;是的,這是一個不太容得下個人風格的世代,大概這種格調,會有一些追求「品味」的朋友覺得很惡俗不入流吧。





但我喜歡;坐下,仍舊不餓,只點了個雞肶;可惜不是現炸,但仍好吃,是實在的味道;只是一場來到,吃不到咖喱,還是心有戚戚然;耿耿於懷了一夜,第二天晚上再戰,碰上準備帶搶孤團的原人,一起叫餸 – 晚市的小菜果然比茶餐好吃得多;咖哩的香很有層次,帶點微辣,又不覺太漏,不覺不覺下了一整碗的飯;牛腩煮得酥,而薯仔也是泡過油再煮 – 這是十多年前再吃到的做法,可惜近年已買少見少 – 所謂健康一點,但其實食少件朱古力曲奇餅已足夠補償有餘,何以偏偏將這些傳統味道充作罪人?




就是街坊小店;吃著吃著,團友陸續來;一個二個冇幫襯,但反正仍有坐位,老闆娘也沒有多管;要是大商場的店家,早就一個個緊張地問,坐著也覺神經兮兮 。香港的「土地問題」真的很嚴重嗎?如果土地是留給市民生活,而非讓發展商建豪宅賺大錢,香港人的生活,其實可以很愜意。


聽原人說,這一區,也將面臨重建的命運;華漢也許有天不再 – 而爾等尋常老百姓的窮風流愜意時光,也許隨著那天華漢不在了,也得要劃上句號 – 也許某天,這世上再容不得「窮風流」。


華漢茶餐廳
地址:恆安街26-28 號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 07:00 - 22:30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我們將錯過的享受 –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講起上海理髮,大家可以首先想起在北角、油麻地等老區;但最近有朋友告知,荃灣雖是新市鎮,原來也有上海理髮公司,而且有相當的規模和歷史;內裏的理髮椅、風筒等等都是自開業沿用至今。

「呢啲櫈同風筒都係古董喇!《一代宗師》都有嚟問我地借道具!」原來《一代宗師》張震的那家「白玫瑰理髮店」場景,不少物事都是來自這家位於荃灣的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的理髮椅、風筒等等,都是古董。

《一代宗師》的理髮店場景,不少物品都出自「上海國際」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老闆陳先生原是江蘇人,以前在上海也是位理髮師傅;五十年代初來港,因為有位舅父在荃灣做理髮,他也跟著在荃灣執業:「那時荃灣還未開發,很荒涼呢!」那些年,海岸線是沙咀道;眾安街也只是條掘頭路,去到英皇娛樂廣場為止 – 即是,連現在舖位坐落的眾安街路段 (110號),當時仍是一片海。

見證荃灣變遷
「果時就響木棉下村(做理髮)!當陣時邊有咁好既路吖,週圍都係田,種稻種米,好多田!」之後五十年代末,現址的眾安街段填好海興建好,就進駐110號的地舖,做到七十年代末才搬到現址(同為110號)的閣樓:「以前啲理髮公司一定要在地舖才有生意!後來才慢慢轉做上樓。」

五十年代初荃灣尚未開發,不過因為有此手藝的師傅少,所以理髮公司仍是很吃香;陳老闆說,光是荃灣已有六、七間:「後來六十年代開始荃灣發展工業,果時真係好旺,旺到做唔切!」

非常的精靈的陳老闆年紀雖不少,是荃灣的活字典


理髮,是種享受
六、七十年代是上海理髮的高峰期;那時的人們,將「去飛髮」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就算比較手緊,都總要擠些錢出來,每個月上理髮舖兩次:「因為,飛髮是種享受。」

身為八十後的我,成長時間上海理髮已不再流行,自懂事起,去的就是髮型屋;頭大髮多的我,剪個髮都需花上不少時間,要坐這麼久,我總是不太享受;在「上海國際」見的理髮椅張張舖上張靚竹蓆,坐上去相當舒服;靠背頂部頸枕可延伸,還可以拉下讓客人臥著,以便剃鬚 – 看師傅們手執小刀,以孄熟的技巧為客人慢慢刮,客人個個都一臉陶醉。

「理髮公司和現在的髮廊最大分別係,你有要求,師傅一定會幫你剃鬚 – 喂,你理髮公司嚟喎!理髮公司係要包埋剃鬚呢個服務;但髮廊的話,只有剪髮,如果你想剃鬚,人家都只會俾個鬚刨你,叫你自己嚟。」所以仍有很多熟客光顧,就是喜歡這種享受。

「這種享受,未試過的人是不懂的。」怎麼天生不是男人,好想自己有鬚生。

理髮椅後面的按鈕,可為頂部的頸枕調較高度. 右方有把手可將椅子拉下

每一個位旁都有個熱水位,剃鬚必備

上海理髮店日少,連用開的消耗品也愈來愈難找到


只限男賓?
筆者喜歡老店,卻是從未到訪上海理髮店,就是因為對上海理髮有一印象 – 只限男賓 – 的確,上海理髮店最鮮明的,也就是剃鬚。

「唔係既,上海理髮店一般男女都做,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全盛時期,邊分得咁多,男女都係咁做。」近年才分出兩邊,較出的是男賓,較入的是女賓,兩邊用的「架生」都不一樣,以免有客人不喜歡用其他性別用過的物事;不過女賓部就沒有男賓部般的理髮椅,而是較普通的靠背椅。但女賓就有專用的座椅洗頭 – 其實和現在的髮型屋相若。

「女賓嘛…其實同髮廊沒甚麼分別的。」陳老闆說。但在我看來,連「架生」都男女分開,要令顧客不會感到一點不舒服....這是一份對專業的執著,超越了技巧層面,更全面考慮了顧客的感受。

女賓部


老上海的精緻文化
「國際」雖不同「白玫瑰」,但入面的師傅,位位都穿上乾淨而白得發亮的短白袍;毛巾都仔細地印上「上海國際理髮公司」的字眼,整整齊齊地一卷卷排好,一點也不馬虎;店內裝修設置,舊而不殘,也很乾淨,明顯是花了心機去保養;那一張張上過王家衛電影的理髮椅,坐下去的感覺比不少新型髮型屋的,實淨得多。

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VERY SOPHISCATED。這是我們這個世代,漸漸失去的文化 – 連同著上海理髮這行業,漸漸失去。

「唉,後生果啲,唔使錢都唔嚟剪呀!」陳老闆慨嘆;的確,筆者到訪前其實企圖邀請朋友前往試剪,豪情壯語稱會為其付帳云云;結果全部或直接或婉轉或不了了之,真夠義氣 – 明明是這麼好的物事 (教我這無鬚可剃又才剛電了髮不久的女子情何以堪)。

「後生的,覺得呢啲嘢老土嘛 – 佢地有佢地想法,迫都迫唔來。」陳老闆說。然而,卻收到不少後生仔求助例子,因為如今坊間髮型屋如雨後春筍,質素也良莠不齊;有年輕人試過被標奇立異的宣傳吸引,結果剪出個大頭佛;經父母推介去上海國際「補鑊」;師傅一出手,果然成個頭靚仔返晒。

這些「經搶救」後的年輕人有否再光顧?「沒有了。」陳老闆反倒直接:「後生唔鐘意呢種理髮呀,鐘意同人唔同;而家啲人又比較隨便,隔耐啲先剪一次髮都得。」

看著一個個客人,走時頭髮都很整齊醒神 – 明明是這麼好的物事,這麼好的功夫。「這兒的師傅,位位都年過七十了。」陳老闆說;嘩,有些真的看不出來,大概真的是頭髮修剪有道,個個精神翼翼的,至少一半看起來像只有六十出頭。

這些老師傅絕大部份是江浙上海一帶的人,個個都是至少學師三年,練好刀工剪工才成師傅 – 那些年絕不分甚麼資深不資深的,總之未夠班就不能上場;捱過幾年無人工 (但那些年,店家都會包食包住)的日子,如今眼前的師傅,個個一做幾十年,手勢純熟,質素有保證。可惜近年沒人入行學習此手藝,恐怕又是行將失傳。

師傅個個都精神奕奕



年輕人不懂欣賞,老一輩卻很識貨:「你話而家七十歲以上果啲,十個入面有九個會鐘意去理髮店多過髮廊。」理髮店還是有一定市場,只是熟客也一個個上了年紀,店舖在閣樓,也有一定困難:「有時行動少少不便,咪搵後生陪佢上嚟。」剛好有位顧客由外傭陪同走了進來;「要菲傭帶住都嚟,一定係熟客!」陳老闆笑道;但始終有些身體狀況日差,也不能經常走來。

到底是老一輩的物事老土,還是我們這一代太過隨便,漸漸把「精緻」遺忘了?

臨走之時,有位年約三十多四歲的男士進來,明顯比同店客人年青一大截:「是小時候跟父母來的,試過飛髮的『享受』,大個就自己一直來了。」看著那位男士、外貌正常、衣著正常、髮型也和一般同年紀的人無異 – 總之就是正常人一個。

誰說在上海理髮的髮型就是老土?大概只是差走出第一步去試吧!(平心而論,上海理髮店師傅個個真功夫,中伏機會無論如何都比求其入一間髮型屋低得多吧 - 筆者決定下次剪髮時就來試了!)



上海國際理髮公司
地址:荃灣眾安街110號閣樓
電話:2492 2512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灣仔的這一端 - 樂景快餐店



灣仔曾經是一個相當“街坊“的地方。喜帖街未清拆前總愛留連在天地附近一帶,個性小店粉麵老店,尋不完的寶。 如今那一端的灣仔愈來愈多精品餐廳酒吧進駐。在大王街,看到是外藉朋友在酒吧外拿著杯酒在吹水。只有外國人才有此情懷嗎?非也。在灣仔的另一端 - 還未算過度開發的巴路士街上的樂景,小小的店面是做外賣生意為主,但仍有兩三小桌讓客人坐下堂食。

晚上的樂景,又是以大叔為主 (sorry我又係全場唯一港女)。要了個煎蛋漢堡包:漢堡扒是手打的,帶點黑椒吊味,加上煎蛋茄醬和微烘的麵包,好吃。加杯飲品才23元。事實上樂景的飯最平$26有交易,加碗例湯加$5,無飯基層(需知道不少基層住劏房,煮飯難)恩物是必也。

吃著,吃炒飯的大叔首先開腔和店員聊天 - 正是基層生活典型,每月只能花三數千租間房,租到間不是劏房又企理的,叫他樂個要死;和店員討論床的問題,引得另一食客大叔搭嗲 - 這樣的格局,是平民版的摸著酒杯底吹水 - 摸著碟底聊天;所謂品味,所謂文化,草根也有,只是不太受主流追崇,然而這卻是香港人本土文化的一種,難道這就是不夠品味(話說所謂“品味“還不是商家想要你多消費而營造出來的虛無氛圍嗎?)不夠價值甚至“行路快過食飯“而被淘汰都不足惜?然而,我卻在這兒找到一分悠然和自在,還有親切。

因為這是我的香港,屬於我的文化。


(註:友人分我一隻炸翼,香脆多汁好好味嗚呀)


樂景快餐店 
地址:灣仔巴路士街17號地下

大叔的浪漫 - 大安茶冰廳



大安位於在油麻地段的廣東道,人流不多。然總是坐無虛席 - 然有趣的是,週日下午的食客,除了兩三對年青男女,除了大叔,都是大叔。獨食有之,三五成群邊吃邊吹水有之 - 在這個午餐一叉通一火腿雙蛋一包加杯飲品都只需三十的地方,受歡迎也完全合理。

作為全場唯一一個獨自前來的港女,我當然要叫個好似係那些年港女 (可能係“港細路“更貼切)最愛的紅豆冰 - 作為一間受大叔歡迎的餐室,紅豆冰呢,其實是有點小伏。但隨行的沙嗲牛飽則味道正常兼足料。綜觀全場大叔點的都是茶啡為主,可能下次叫茶啡才是王道。

 吃著,聽著樓面阿姐和熟客閒聊。老店的食品不一定所有都好得上天,但讓街坊有個地方坐著醫肚涼冷氣,作為社交場所,相信都是一種重要功能。


大安茶冰廳
地址: 廣東道830號地下

小士多的菊花茶 - 陸記士多



週末的元朗,由又新街一路走來,沿途是一間又一間的食肆 - 不少是近日最火紅的韓食店;人來人往的,好不熱鬧。 轉入安興街,感覺安靜多了。

走到陸記前,剛好有點渴,要了兩支自家製冰凍菊花茶 - 以可樂樽盛著,是那些年物盡其用的風格;呷一口,清香冰涼,消暑佳品,兩支才十元。 老闆一家正忙著開飯,卻不忘從後叫出來,告知店前有位可坐,著我們自便。

結果,兩個人坐在夏夜的街邊,啖著菊花茶吹著水,微風徐徐吹過 - 這種簡單的享受和人情,是我城本應有的風景 - 我們在何時開始,得要在大商場內花好些錢方得換來一些涼意呢?


陸記士多 
地址: 元朗元朗安興街74號地下

香港的日常味道 - 喬梓餅店


在天后工作的朋友概嘆,有些新的麵包小店,都係靠唔住 - 麵包是空心的。

所以買麵包,還是幫襯老店穩陣 - 需知道一家老店屹立得多年,總該有因由。天后多熟識的老倍是蕙蘿;如若往炮台山方向走一下,老店喬梓也是一個便宜實惠好選擇 - 喬梓坐鎮的總是一對公公婆婆。他們不一定在笑,視乎心情,這其實這件事很人性 - 人總是有心情高低的吧。總之他們總能保持最本禮貌就好。如此人性化的店家,反倒叫人買得舒爽。(反正我心情不好累了時也是臭著臉去買包老闆感覺還挺理解的)

麵包。喬梓的麵包和餅點也很人性化 - 賣相總不是太完美的,但好吃 - 就是你不要想像好吃得上天,但至少是一家餅店應有的正常水準 - 扎實。

豆沙酥呢,豆沙是好吃的,蛋撻也是好吃的 - 都是那種屬於香港的味道,然這種味道正悄悄地消失,我們卻好像都不自覺。 看著過著日常的兩位長者,我懷念起那幾乎每天都有一分鐘和他們的日常交集的日子。

喬梓餅店
地址: 炮台山蜆殼街(近電車路)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百寶文具店 - 華生文具公司




每每坐電車經過銅鑼灣,不難見到華生 - 很起眼的店,卻總是被遺忘,更何況鄰近的商務總是搶盡風頭 - 但也許其總是被遺忘,在此區漸被金舖名店佔據之際,華生仍屹立。

有次在銅鑼灣搞活動,臨急要八個“小心地滑“牌,卻想不到老銅那有五金店 - 福至心靈,想起華生。連忙趕至,開門,直接向老闆娘查詢,老闆娘笑說:“嘩,呢啲平時冇人買,我一次都係入八個咋“。她說已賣出幾個,臨急要,難矣。但還是找到倉底找著五個給我。

環顧店內,雖然平實,卻應有盡有。在這個已佈滿金舖名店的地帶,老店如華生,總能帶給在此城生活者,喘息的空間。

華生文具公司
地址:銅鑼灣怡和街27號

蛋白質之約 - 老式荳品店的煎釀豆腐



老式荳品店 - 九龍城義香,深水埗公和,旺角廖同合,北角德興隆等等,除了豆花豆漿,總少不了一味煎釀豆腐。

這煎釀豆腐好。小編適值減重,卻又有點餓。在喪失理智要吃夾餅雞蛋仔之前,路經長沙灣順興隆。

剛好,來一客煎釀豆腐加豆漿,蛋白質為主,碳水化合物不多。豆香與幾年前相比淡了點,但魚肉仍鮮甜,吃下去仍是實在的味道。下午買餸時間,光顧的是師奶居多,就是一客煎豆腐,加豆漿或豆花。邊吃,邊聽店員們交談 - 這可是社區情報的一個交流場地,也許也是來買餸的家庭照顧者們一個營養補充站和歇腳場所。


順興隆桂記荳品廠
地址:長沙灣順寧道451號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到書局去獵艷 - 森記圖書


今年,一如以往,沒去書展。卻因碰巧久未“入貨“,趁機去炮台山森記跑了一趟。

森記位於在一老式商場的地庫,以貓“聞名“ - 但也是香港為數甚少的二手書店之一 - 一邊店面賣新書,另一邊是舊書。以前在附近工作,下班無事總愛往舊書那邊逛逛,就在混者貓味和書香的空間尋寶。正如Alain de Botton所言,選書彷彿就是尋找愛人,得要看對眼 - 那段在森記的“獵艷“時光,到離開炮台山後才驚覺自己一直陶醉於此 - 還是第一次發現自己喜歡“獵艷“。

週末走來,人多了,更多了批疑似協助尋貓的龍友們。獵艷者擠在一塊,老闆娘有禮地忙著抱歉 - 我這種大剌剌的女子,有點受寵若驚,但也真是那一代的待客之道,一絲不苟。

舊書買滿$100有九折,新書也是九折。新書也許不比上樓書局便宜,但有不少較少見的書藉,找新書也可順道找舊書,確是書迷獵艷好地方也。

森記圖書
英皇道193號英皇中心地庫19號 (炮台山地鐵站B出口)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老店感覺」的小店 - 源興美食

(這雖不是一家老店,但卻是一家很有「老店感覺」的小店)

源興,其實毫不起眼。

店舖就在新填地街街市的排檔後;沒有搶眼的裝修,看上去和尋常茶餐廳無異;加上前面一堆的排檔。就算約了朋友,給了地址,他們也得圍著店舖繞了幾遍才覓著。

誰會料到這小小的店子,食物竟是如此的好吃。

我還是得靠同事介紹,才認識源興 - 我們吃的是午市,多是燒味或蒸魚;源興的叉燒實在太好吃太好吃了 - 叉燒肥瘦適中、肉汁豐盈、微微燶邊,非常香口;連「盡量少吃肉」的同事,每次到來也難敵誘惑,情不自禁地點上一碟叉燒飯;燒鴨和叉燒一樣,也是自家出品,肥美嫩滑。雙拼飯,燒味舖得滿滿的,加上一大碗真材實料例湯,才三十多元。

舖得滿滿的叉燒飯

源興的奶茶也很好喝 – 很香很滑;但有冇口福,視乎老闆時間和閒情;小店,水吧不是常開,要煮真的特地就是煮這幾杯,忙起上來就弄不了;今天剛好客不算多,老闆也為我們「焗」了幾杯,跟飯才$8。小店,就是有那一點的隨心;每次走進去都要問句今天有甚麼吃 – 有些食物有時會賣光;來的都是熟客,總是和老闆樓面有一句沒一句地搭,然後自己又聊幾句;樓面雖沒花巧華麗的裝滿,但平實得來夠乾淨整潔也光猛 - 但最重要,還是那種讓人自在閒適的氛圍。

老闆看起來相當年輕,應才三十多歲的光景;源興縱不算老店,但就很有老店的感覺 - 平實而不做作,默默地把本份做到最好;也是家很有人情味的小店。

見牆上菜單還有不少美食,見大學同學飯聚未有定案,建議定於此 - 反正同學們都不介意走過街市。

源興的晚市就做私房菜,所有菜式一定要早一天預訂方確保有得食。訂了燒鵝 - 皮脆肉嫩,脂肪比例適中,好吃。蜜汁燒鰻 - 鰻魚夠新鮮,塗上蜜糖烤,外皮脆而肉鮮甜,入口即化。糯米釀雞翼是心機菜,雞翼還要花時間吊著風乾 - 釀好的雞翼生炸,大口咬下,還有些雞汁爆出來,而糯米飯也顆粒分明,還附有香口的臘味;雞翼一口咬下,脆、香、軟、嫩、顆粒分明的感覺在口中爆發,好吃得不知如何形容;朋友未試過叉燒,當然也來一份,一致認為非常美味。


神級叉燒

蜜汁燒鰻魚

非常美味的糯米釀雞翼  (呃...另加移過來的叉燒幾件, 哈)

糯米釀雞翼 - 一口咬下是這樣子的,還不小心爆了些汁

燒鵝 - 一致認為比那些名店的都要好吃

也要個菜中和一下,新鮮好味

進店時老闆說今晚剛好煲上杏汁豬肺湯,要不要來一小煲?怕量太多,燒鵝由半隻改做例牌好了 - 小店就是有這種機動性;豬肺湯杏味濃香,好喝,不比校友會遜色。老闆還推介“珊瑚花“ - 一問,是紅海蜇頭 - 非常爽脆,以一點麻辣吊味,好吃。老闆說,紅海蜇頭坊間少賣,因為來貨貴而處理難,一不小心處理不好就整盤毀了,平白地虧了本;因此少點功夫和心機也不行,坊間少見,正是如此。 最後店員推介芒果布甸,自家製真材實料 - 不加花奶,啖啖芒果香。好滿足。


難得遇上的紅海蜇頭
白肺湯

好好吃的芒果布甸


每一道菜都是老闆用心製作,味蕾非常的滿足。如此質素,位位才二百五,恐怕只有舊區小店才有條件做到 - 而也是堅持勤懇工作而不賣弄花巧的小店,才能有此驚喜 - 但現代的這個世道,能有此堅持的小店還有多少?

老店的流逝教人婉惜,但能秉持一些老香港精神的平實小店的出現,卻是教人相當歡喜呢!



源興美食.
電話:2711 1311
地址:佐敦新填地街63號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高雄和恆春的老店風景

去台灣,就算去大城市,也喜歡住小地方;到埗就問民宿老闆有何心水推介 – 他們推介的,往往都是「有返咁上下」歷史的老店。

高雄住在鼓山(哈瑪星)一帶,老闆娘推介了,林媽媽炸雞排,幾十年歷史,雞排外脆內軟,肉香四溢 (比豪大好吃多了);旗津的早餐店 – 手工蛋餅很有質感,還煎得脆脆的,好吃得很;還有一對老夫婦 (看起來七十多的)開的飲料攤,甘蔗水加檸檬茶超讚 - 檸檬茶中和了甘蔗的甜,兩者各自的份量調得剛好,誰也不搶誰的風頭,兩者皆精采 – 買完飲料,老夫婦還送我們糖果 – 就是一定要我們每人取兩顆,他們才心滿意足地把鐵罐收起,就像是哄孫子孫女般。



老店的蛋餅都是自家手工製作,不同店家有不同特色,總會找到你喜歡的口味



非常好喝的甘蔗汁+檸檬茶,老太太正為大家弄飲料
暫時在台灣吃過最美味的雞排在這

去到恆春,遊客較多,有些知名老店,仍堅持不開分店、保持品質、價格也相宜,加上裝潢較光亮;自是吸引了不少遊客;也有些只是台灣人才知道的,如中山路上無招牌的阿嬤麪店 – 沒特別的裝修,非常低調,吃的人卻出奇的多。據說開業七十年,由一位阿嬤主持,切肉煮麵一手包辦,手腳利落而腦筋清晰;一碗乾意麵淋上香香的肉汁還帶有䓤香,輕輕一拌,麵條沾上肉汁,簡單的美味。不光是吃的,看起來就很有歷史的雜貨店金店藥店,就有很多;生意未算「絡繹不絕」,但老闆也樂得悠閒;路過一家雜貨店,聽到麻雀聲。


無招牌阿嬤麵店,乾麵賣相平凡卻非常好吃

老店的鴨肉飯也很不錯


其實在店面內部打麻雀的文化很像香港 – 只是租金壓大愈來愈大,現在能看到此悠閒情景的,只有在老區偏僻的小街上、或是未被領匯化的屋邨商場才能看(聽)到的情景。

在台灣,有閒情雅致的店家明顯較多了;不打牌,也吹水;坐出店外,和鄰店聊天 – 有時天氣太熱,索性關門一陣子,大概是來個午睡;我這外人是摸不著店家甚麼時候是開的甚麼時候是關的,也就由他,反正自己也是來慢遊。

是的,就在這些高雄小區,還有恆春小鎮,老店比比皆是 – 大概租金壓力真小得多了;另外台灣還是有不少人對自己出品有執著,如恆春的阿杜包子 – 老闆是為了鑽研老父過往製作包子的味道而開的店,也是堅持手工製,也沒說要開分店 – 在台灣這類的店家真不少 – 一來是沒租金壓力,也就沒有「要賺很多」的壓力;二來,這大概也受過往日本文化的一些影響 – 就是要專注把一件東西做好,這些老店家,往往就只賣幾味(或同一類的那一些款),不多做別的 – 把眼前的都做好,就算再低調,也有不少識貨之人來光顧。

店家能有此條件,消費者也許有不少功勞 – 高雄民宿的老闆和小幫手們,大概二、三十歲的光景,都已經很自然地去老店和老攤找吃的 - 這已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他們從不介紹我去吃連鎖的麥味登和晨間廚房 – 雖然他們偶然也會光顧連鎖飲料店,但最推崇的仍是那對老夫婦的飲料攤;就是在這個年紀(出來工作後)的已開始會欣賞老店了。在鼓山區,往麥味登晨間廚房等跑的大都是學生,大概便宜的套餐價加上較光亮的環境的確對他們較吸引。

台港之別,在於人的連繫
我是在想香港和台灣的差別;大概香港的商場真的太多,真的太多。我們很少會走出商場去老店;而且人就是愛嘗新 (台灣人其實也是),但香港在租金壓力下,舊店關得快新店開得快,大家自是忙於試新店,去老店的時間少了;香港有不少老店的,也還是有很多人光顧老店的,但環看四週,還是三十多四十歲以上居多。

吃的有這微妙的差異;日用品嘛,都差不多啦,但大概小鎮小區的人和人之間的連結較緊密,去光顧認識的人的店,很平常 – 來收民宿收統一發票的結果還留下來和老闆一起用餐後再走;香港這些連結沒如此緊密,超市和連鎖藥房和日用品也開得好像有點過多,大家,特別是年青一輩真的沒有很習慣光顧社區內的雜貨舖藥房日用品店,不習慣開口問,習慣自助,可以不發一言完成整個購買程序多好?結果社區人和人之間連結愈來愈少,變得好像有點多餘 – 是的,多年青中產的社區,鄰里關係日益疏離 – 直至大學時期搬到現居的屋苑前,一直和鄰居關系不錯,大家會一起玩或幫鄰居的小孩補習 – 就是搬到這個鄰里都是較年輕中產的地方,我發現鄰居都不太喜歡談話了。

老店之本是人,而大財團和政府一直為香港人連構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去人情化的生活 – 可以不用與人交流的消費模式,把人盡量困在商場裏,不落地的社區設計 – 結果就愈來愈不習慣去老店,更遑論把老店納入生活?就是不講老店,就是之後開的小店,也不容易生存。

關心老店和小店的朋友,大概我們都該多走些步 – 在社區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吧。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香港最早的旗袍店 – 美華旗袍


旗袍 – 慚愧得很,我家雖是上海人,但自小我家就不曾出現過一件旗袍;大概是我老媽出生於解放後,當時上海,以至整個中國,早已被解放裝攻陷。家中外婆其實是蘇州人,大概不太喜歡當年上海流行的旗袍 – 定還是早已以為自己過了穿旗袍之齡;總之,我家中就是沒有一件旗袍。

而我,及至自己懂得買衫的年紀,方才想要一件旗袍 – 但這只停留於「想」 - 我一直在想,不如那天回上海探親,順道去找個師傅造一件吧;從來沒有想過香港也有旗袍店,結果也因多年未踏足上海而早將此事拋諸腦後。

直至最近因工作緣故,才提起對香港旗袍店的觸覺。原來,要找,也有好幾家,手工也絕佳;過往幾年,認真走寶。

香港第一家
沒有致電,冒昧來訪;以為星期五的下午一定沒人,豈料不然,已有一位年青女子正為自己大婚之日之旗袍試身。老闆耐心地,就旗袍不同地方的鬆緊尺寸都問得仔仔細細 – 是每一個細節位都問得清清楚楚 – 舒不舒服?郁動時感覺如何?喜歡鬆一點還是緊一點的?…務求令她的旗袍,造出最佳效果。

素未謀面,也看出來;老闆很喜歡造旗袍,真心喜歡。

旗袍浪潮於上海興起,自1920年代起由上海移民引入香港,同樣掀起熱潮;美華旗袍是香港第一家旗袍店,正正就於1920年代創立,至今已接近100年歷史;現任東主簡漢榮是美華第三代傳人。




「當年旗袍很流行,就是平常時大家也是穿旗袍。」的確,看那些香港老照片,就算是六、七十年代,穿旗袍的行人也比比皆是;現在店面所見大多是上得大場面,用上佳絲絨料和上晒花紐;要是當年那些平日穿的旗袍,用的多是平實的棉布,也只用簡單的平紐而沒有花紐裝飾,剪裁也較鬆身方便日常走動和工作。

那個年代,人們還重視手工,買衣服重視美觀之餘,也要耐穿;換衣服不如現在的頻繁,只是穿的場合也實在多,每人每季平日穿的也要兩三件替換,加上又要一兩件以備「出大場面」所需;因此美華自是多人光顧,師傅人數最高峰時有30 多人。

不過自八十年代後旗袍漸漸被歐美服飾取代,大家出街穿牛仔褲T恤等「便服」而旗袍不再;生意減少,加上無人入行,師傅們也因年邁自然流失,如今只有3位,加上年約六十的簡師傅,繼續製作旗袍。


因為喜歡,所以入行
簡師傅十多歲就學造旗袍入行。問簡師傅,你是太子爺,所以理所當然地繼承父業入行?「不是,我入行,很純粹的一個原因,我真的很喜歡做旗袍。」

「要造好一件旗袍,最重要是有熱誠。」邀請簡師傅介紹旗袍,他立即喜孜孜的,拿出一件又一件:「旗袍就好像一件藝術品,我們會根據客人需要、個性、喜好、膚色而為他們建議使用甚麼布料。」而簡師傅為客人度身時,亦非常仔細:「傳統上海師傅造的旗袍,就是要配合客人的身形,『隱惡揚善』,所以客人的身形一定要記錄得清清楚楚,務求要製作一件,令他們穿得完美的旗袍。」

美華的旗袍仍堅持全人手製作,因此製作過程亦需時:光是縫製,就需約四天時間;但縫製之時,還有不同的工序 – 布料要先洗水,洗至不會再縮水了,再作簡單剪裁縫合;然後客人來試身,再仔細地為根據顧客身型做好標記,方正式縫製,還要製作花花紐都有18款,全部由師傅們親自人手製作。於是,製作需花上兩、三星期,甚至數月。這麼多仔細的工序,要是不喜歡,如何能繼續?


每一針都是人手製作,非常公整


「是啊,所以一定要喜歡,才會做得好!」簡師傅笑道。簡師傅不單喜歡做旗袍,還很喜歡和人交流。客人度完身後和他聊天,結果他拿出一把又一把的糖果餅乾:「不用客氣,隨便食 – 都係客人攞嚟俾我的!」也許當今大家做旗袍都是一件起兩件止,也許顧客「回頭」不多 (雖然口耳相傳推介朋友來買的不少);然而簡師傅卻不乏「回頭」的顧客,送來糖果餅乾答謝他用心製作的旗袍。敬業樂業,又用心製作,自是得到客人的認同。

簡師傅總是笑咪咪的;大概是因為講到旗袍?恐怕是因為簡師傅是個樂觀的人;然而,講到承傳,從他眼中流露出一絲傷感:「唉,沒有年輕人肯入行啊。」要是那些甚麼財經報章,早已大造文章,謂如今年輕人不夠刻苦,不夠敬業樂業,云云;而簡師傅則心水清:「以前生活水準沒有這麼高 – 就是我學師,做幾年有經驗了,慢慢做,都叫做供得起樓養到老婆仔女。而家後生入行?養自己都難。」其實有數得計,一件旗袍才六千元,就算是一個有經驗師傅,就算一個人一個月做兩三件,都不夠二萬元,還要計燈油火蠟和來料;要是學師或未有那麼好經驗的,就更微薄;如今香港百物騰貴,如何生活?



這些旗袍的開領、用的花紐款式都有所不同 
花紐的款式很多,都是師傅隨顧客喜好,按旗袍顏色人手製作
央簡師傅講街不同旗袍的款式,他立刻拿紙畫出來



旗袍
傳統旗袍有很多不同款式,光是領口,已分有圓領、方領、直領、琵琶領、半琵琶領、波浪領等多種;衣袖長短閣窄、裙腳和開叉的長短都有不同,以配合顧客不同喜好和年紀:「年輕女孩子一般會造短袖和較短的旗袍,而較年長的,就會做長袖和長旗袍。」現在訂造旗袍的,多為了特定場合,如婚嫁飲宴等,款式也較高雅,旗袍用料也以較名貴的絲綢或絲絨製作,並配有鑲邊和花紐;而簡師父亦引入近年流行的蕾絲款式和幾何圖案布料供客人選擇,希望為這傳統手藝添上時代感。

這是以現代款式的布料,配上傳統手工製作的旗袍



美華旗袍
地址:香港上環大道西76號 (近荷李活道口)
電話:25436889



***************
旗袍的傳承
簡師傳說現在沒有徒弟學師 – 的確,現在收徒弟難,但當學院盛行,旗袍就換了一個方式傳承。

PMQ內的《新裝如初》 (位於「三匠」內) ,由八十後時裝設計師Janko經營;她是讀時裝出身,因為加入電視台做服裝部,有機會接觸中國傳統衣飾,如旗袍、長衫等,因而愛上;後來拜了師學了藝,學得造旗袍的基本手藝,造傳統旗袍之餘,也按當今市場的需求設計創新款式;由最初以回收布料造成的環保系列得到設計獎項,到今天,店內有不少很適合現代女性不同需要和喜好的款式,例如會有旗袍企領款的淨色上衣,讓未曾穿過旗袍的都較易入手,也方便上班穿著;有出後幅較長的半身款,「可以遮pat pat」。當然,最傳統的款式,也有。




《新裝如初》的中式服裝要比fast fashion 貴些,但設計有心意,用料剪裁俱佳,是可以讓人穿上幾年的衣服。(去上海灘繞一個圈,你會覺得不論是美華還是新裝如初的衣服,都是非常超值,信我。)

只要還有市場,還有一個可以不受過份貴租束縛的空間,就能讓真正喜歡,又有心繼承的年輕人將傳統文人傳承下去 – 而且一路走來也不容易,只是叫「總算有條路」。但最懂得欣賞旗袍的,是外國人,我們還得要「勾結外國勢力」才能維持傳統手藝的市場,繼續將這熱潮「回流」至香港。但其他手藝,有被垂青的運氣嗎?而其他有心的年輕人,進不了PMQ 或JCCAC,要捱貴租捱得住嗎?

無論如何,傳統手藝老師傅值得尊敬和捧場;肯去繼續這文化的年輕人,也需要我們支持。

新裝如初 (三匠) Classics Anew (Three Artisans)
地址: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B方座4樓H407室
Unit H407, 4/F, Block B, PMQ, 35 Aberdeen Street, Central
有現成旗袍,或引入旗袍元素的時裝,亦可訂造,需時約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