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老店感覺」的小店 - 源興美食

(這雖不是一家老店,但卻是一家很有「老店感覺」的小店)

源興,其實毫不起眼。

店舖就在新填地街街市的排檔後;沒有搶眼的裝修,看上去和尋常茶餐廳無異;加上前面一堆的排檔。就算約了朋友,給了地址,他們也得圍著店舖繞了幾遍才覓著。

誰會料到這小小的店子,食物竟是如此的好吃。

我還是得靠同事介紹,才認識源興 - 我們吃的是午市,多是燒味或蒸魚;源興的叉燒實在太好吃太好吃了 - 叉燒肥瘦適中、肉汁豐盈、微微燶邊,非常香口;連「盡量少吃肉」的同事,每次到來也難敵誘惑,情不自禁地點上一碟叉燒飯;燒鴨和叉燒一樣,也是自家出品,肥美嫩滑。雙拼飯,燒味舖得滿滿的,加上一大碗真材實料例湯,才三十多元。

舖得滿滿的叉燒飯

源興的奶茶也很好喝 – 很香很滑;但有冇口福,視乎老闆時間和閒情;小店,水吧不是常開,要煮真的特地就是煮這幾杯,忙起上來就弄不了;今天剛好客不算多,老闆也為我們「焗」了幾杯,跟飯才$8。小店,就是有那一點的隨心;每次走進去都要問句今天有甚麼吃 – 有些食物有時會賣光;來的都是熟客,總是和老闆樓面有一句沒一句地搭,然後自己又聊幾句;樓面雖沒花巧華麗的裝滿,但平實得來夠乾淨整潔也光猛 - 但最重要,還是那種讓人自在閒適的氛圍。

老闆看起來相當年輕,應才三十多歲的光景;源興縱不算老店,但就很有老店的感覺 - 平實而不做作,默默地把本份做到最好;也是家很有人情味的小店。

見牆上菜單還有不少美食,見大學同學飯聚未有定案,建議定於此 - 反正同學們都不介意走過街市。

源興的晚市就做私房菜,所有菜式一定要早一天預訂方確保有得食。訂了燒鵝 - 皮脆肉嫩,脂肪比例適中,好吃。蜜汁燒鰻 - 鰻魚夠新鮮,塗上蜜糖烤,外皮脆而肉鮮甜,入口即化。糯米釀雞翼是心機菜,雞翼還要花時間吊著風乾 - 釀好的雞翼生炸,大口咬下,還有些雞汁爆出來,而糯米飯也顆粒分明,還附有香口的臘味;雞翼一口咬下,脆、香、軟、嫩、顆粒分明的感覺在口中爆發,好吃得不知如何形容;朋友未試過叉燒,當然也來一份,一致認為非常美味。


神級叉燒

蜜汁燒鰻魚

非常美味的糯米釀雞翼  (呃...另加移過來的叉燒幾件, 哈)

糯米釀雞翼 - 一口咬下是這樣子的,還不小心爆了些汁

燒鵝 - 一致認為比那些名店的都要好吃

也要個菜中和一下,新鮮好味

進店時老闆說今晚剛好煲上杏汁豬肺湯,要不要來一小煲?怕量太多,燒鵝由半隻改做例牌好了 - 小店就是有這種機動性;豬肺湯杏味濃香,好喝,不比校友會遜色。老闆還推介“珊瑚花“ - 一問,是紅海蜇頭 - 非常爽脆,以一點麻辣吊味,好吃。老闆說,紅海蜇頭坊間少賣,因為來貨貴而處理難,一不小心處理不好就整盤毀了,平白地虧了本;因此少點功夫和心機也不行,坊間少見,正是如此。 最後店員推介芒果布甸,自家製真材實料 - 不加花奶,啖啖芒果香。好滿足。


難得遇上的紅海蜇頭
白肺湯

好好吃的芒果布甸


每一道菜都是老闆用心製作,味蕾非常的滿足。如此質素,位位才二百五,恐怕只有舊區小店才有條件做到 - 而也是堅持勤懇工作而不賣弄花巧的小店,才能有此驚喜 - 但現代的這個世道,能有此堅持的小店還有多少?

老店的流逝教人婉惜,但能秉持一些老香港精神的平實小店的出現,卻是教人相當歡喜呢!



源興美食.
電話:2711 1311
地址:佐敦新填地街63號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高雄和恆春的老店風景

去台灣,就算去大城市,也喜歡住小地方;到埗就問民宿老闆有何心水推介 – 他們推介的,往往都是「有返咁上下」歷史的老店。

高雄住在鼓山(哈瑪星)一帶,老闆娘推介了,林媽媽炸雞排,幾十年歷史,雞排外脆內軟,肉香四溢 (比豪大好吃多了);旗津的早餐店 – 手工蛋餅很有質感,還煎得脆脆的,好吃得很;還有一對老夫婦 (看起來七十多的)開的飲料攤,甘蔗水加檸檬茶超讚 - 檸檬茶中和了甘蔗的甜,兩者各自的份量調得剛好,誰也不搶誰的風頭,兩者皆精采 – 買完飲料,老夫婦還送我們糖果 – 就是一定要我們每人取兩顆,他們才心滿意足地把鐵罐收起,就像是哄孫子孫女般。



老店的蛋餅都是自家手工製作,不同店家有不同特色,總會找到你喜歡的口味



非常好喝的甘蔗汁+檸檬茶,老太太正為大家弄飲料
暫時在台灣吃過最美味的雞排在這

去到恆春,遊客較多,有些知名老店,仍堅持不開分店、保持品質、價格也相宜,加上裝潢較光亮;自是吸引了不少遊客;也有些只是台灣人才知道的,如中山路上無招牌的阿嬤麪店 – 沒特別的裝修,非常低調,吃的人卻出奇的多。據說開業七十年,由一位阿嬤主持,切肉煮麵一手包辦,手腳利落而腦筋清晰;一碗乾意麵淋上香香的肉汁還帶有䓤香,輕輕一拌,麵條沾上肉汁,簡單的美味。不光是吃的,看起來就很有歷史的雜貨店金店藥店,就有很多;生意未算「絡繹不絕」,但老闆也樂得悠閒;路過一家雜貨店,聽到麻雀聲。


無招牌阿嬤麵店,乾麵賣相平凡卻非常好吃

老店的鴨肉飯也很不錯


其實在店面內部打麻雀的文化很像香港 – 只是租金壓大愈來愈大,現在能看到此悠閒情景的,只有在老區偏僻的小街上、或是未被領匯化的屋邨商場才能看(聽)到的情景。

在台灣,有閒情雅致的店家明顯較多了;不打牌,也吹水;坐出店外,和鄰店聊天 – 有時天氣太熱,索性關門一陣子,大概是來個午睡;我這外人是摸不著店家甚麼時候是開的甚麼時候是關的,也就由他,反正自己也是來慢遊。

是的,就在這些高雄小區,還有恆春小鎮,老店比比皆是 – 大概租金壓力真小得多了;另外台灣還是有不少人對自己出品有執著,如恆春的阿杜包子 – 老闆是為了鑽研老父過往製作包子的味道而開的店,也是堅持手工製,也沒說要開分店 – 在台灣這類的店家真不少 – 一來是沒租金壓力,也就沒有「要賺很多」的壓力;二來,這大概也受過往日本文化的一些影響 – 就是要專注把一件東西做好,這些老店家,往往就只賣幾味(或同一類的那一些款),不多做別的 – 把眼前的都做好,就算再低調,也有不少識貨之人來光顧。

店家能有此條件,消費者也許有不少功勞 – 高雄民宿的老闆和小幫手們,大概二、三十歲的光景,都已經很自然地去老店和老攤找吃的 - 這已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他們從不介紹我去吃連鎖的麥味登和晨間廚房 – 雖然他們偶然也會光顧連鎖飲料店,但最推崇的仍是那對老夫婦的飲料攤;就是在這個年紀(出來工作後)的已開始會欣賞老店了。在鼓山區,往麥味登晨間廚房等跑的大都是學生,大概便宜的套餐價加上較光亮的環境的確對他們較吸引。

台港之別,在於人的連繫
我是在想香港和台灣的差別;大概香港的商場真的太多,真的太多。我們很少會走出商場去老店;而且人就是愛嘗新 (台灣人其實也是),但香港在租金壓力下,舊店關得快新店開得快,大家自是忙於試新店,去老店的時間少了;香港有不少老店的,也還是有很多人光顧老店的,但環看四週,還是三十多四十歲以上居多。

吃的有這微妙的差異;日用品嘛,都差不多啦,但大概小鎮小區的人和人之間的連結較緊密,去光顧認識的人的店,很平常 – 來收民宿收統一發票的結果還留下來和老闆一起用餐後再走;香港這些連結沒如此緊密,超市和連鎖藥房和日用品也開得好像有點過多,大家,特別是年青一輩真的沒有很習慣光顧社區內的雜貨舖藥房日用品店,不習慣開口問,習慣自助,可以不發一言完成整個購買程序多好?結果社區人和人之間連結愈來愈少,變得好像有點多餘 – 是的,多年青中產的社區,鄰里關係日益疏離 – 直至大學時期搬到現居的屋苑前,一直和鄰居關系不錯,大家會一起玩或幫鄰居的小孩補習 – 就是搬到這個鄰里都是較年輕中產的地方,我發現鄰居都不太喜歡談話了。

老店之本是人,而大財團和政府一直為香港人連構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去人情化的生活 – 可以不用與人交流的消費模式,把人盡量困在商場裏,不落地的社區設計 – 結果就愈來愈不習慣去老店,更遑論把老店納入生活?就是不講老店,就是之後開的小店,也不容易生存。

關心老店和小店的朋友,大概我們都該多走些步 – 在社區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吧。